近日,深化增值税改革、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等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税负、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等融资难等问题的政策组合拳引发社会关注。这轮举措,减负力度有多大?融资有哪些便利?哪些行业企业受益最多?30日,国新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财政部部长助理许宏才,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金融司司长王毅回答记者提问。
全年减税将超4000亿元,内外资企业同等受益
今年将改革完善增值税制度,按照三档并两档方向调整税率水平,重点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税率,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年销售额标准。5月1日起——
适当降低税率水平。将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6%,将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及农产品等货物的增值税税率从11%降至10%。现行17%、11%、6%三档税率调整为16%、10%、6%。
统一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将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年销售额标准由50万元和80万元上调至500万元,并在一定期限内允许已登记为一般纳税人的企业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
退还部分企业的留抵税额。对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研发等现代服务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电网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予以一次性退还。
“实施3项措施全年将减轻市场主体税负超过4000亿元,内外资企业都将同等受益。” 许宏才表示。
规范操作、加强协调,确保留抵退税扎实落地
这次深化增值税制改革,会使制造业的税负进一步降低,有效改善市场预期,激发企业加大投资、升级改造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王建凡介绍,在现行增值税政策体系里,小规模纳税人标准有3个。工业企业为50万元,商业企业为80万元。营改增后,考虑到服务企业的特点,把改征增值税行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确定在500万元。
这次将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标准提高到500万元以后,统一了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税制更加简洁、公平。更多小微企业可选择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享受按3%征收率计税的优惠,也可自愿选择登记成为一般纳税人,享受抵扣进项税额的红利。“留抵退税制度,是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有效措施。将通过完善制度设计、规范操作流程、加强中央与地方协调等方式,确保留抵退税政策不折不扣落地。”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坚持保本微利、不贪快钱
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由中央财政发起、商业银行参加,首期募资不低于600亿元,采取再担保、股权投资等形式支持各省开展融资担保业务。据测算,基金设立后,今后3年累计可支持相关担保贷款5000亿元,约占现有全国融资担保业务的1/4,着力缓解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金融领域融资难、融资贵,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基金管理坚持准公共定位,市场化运作,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再担保费率优惠。原则上不分红。”许宏才强调,通过不分红带动担保机构和银行共同降低融资成本,落实小微和“三农”服务双创的目标。合作机制上,基金不层层新设机构,充分发挥现有省市县各级融资担保机构开展业务。科学设置合作机构准入门槛,限定业务范围,明确涉农涉小业务应当占有比重,严格控制成本和绩效考核。
“设立初衷,就是为解决小微企业初创阶段在信贷市场上天然不利地位,提升信贷可获得性。所以基金必须要坚持政府增信、信用担保,保本微利、不贪快钱。”王毅表示,融资担保行业是高风险、低盈利行业,当市场发生波动时,如果耐不住寂寞去配资、炒房炒股,往往血本无归。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将与商业银行合作,更好发挥国家增信机制作用,更多为小微、“三农”企业服务。同时,把风险分担机制做好,基金与商业银行利益捆绑。